在一家大型外資企業擔任中層的李小姐最近有些煩惱,她有兩個下屬因為升職這事鬧翻了臉。李小姐說,下屬小a屬于任勞任怨型的員工,工作態度很積極,是部門里每天最早到公司,又最晚離開的人;而小b恰好相反,喜歡掐著點上班,掐著點下班,有時候想臨時交待他一些工作,一回頭就見不著人影了。論勤奮程度,小a明顯甩他幾條街。按道理,小a更有可能得到提拔才對,但事實卻與之相反,被提拔的是小b。
領導層不愛員工瞎“勤奮”
問及李小姐原因,她說小a太沉迷于無效的勤奮了,而忽略勤奮的目的本身。她向記者舉了個例子,小a和小b每天的工作都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報表,她從小a和小b白天的精神狀態發現了他們兩個在工作方式上的差距。工作量再大,即使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任勞任怨的小a都不會抱怨一句。但正是他這種不抱怨的精神,使得他從來沒有思考過如何去改變這種需要經常性熬夜加班才能完成工作的局面。
而小b就截然不同,同樣的工作負荷,他一開始做得也很吃力,但因為他生性活躍,不喜歡經常性加班,于是他開始有意識地去掌握一些數據處理技能,嘗試用excel的函數公式去減輕重復性工作量。于是,摸索一段時間之后,小b又開始掐點下班了。
李小姐說,其實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本身,而是偷懶。怎樣偷懶?就是用更短的時間把事情做好,是讓自己做以前做不到的事。小a雖是勤奮,但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費在大量的重復性勞動中,已經沒有精力去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小b看起來沒那么“勤奮”,但擅于思考,對大局觀的掌控能力較強,更有能力勝任管理崗。
真正的勤奮需要更多思考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很多人抱怨自己明明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為什么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事實上,不少職場人的勤奮只是流于形式,并且個人非常陶醉于“我在進步”的假象,反而疏忽了去做那些真正能自我提升的事情。
李小姐舉了個例子:有些人在朋友圈標榜自己熱愛閱讀,一年讀300本書。但你和他們真正接觸時會發現,雖然他們讀了這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很多人本末倒置,把讀書當成目的,忽略了學以致用,其實就是想用“勤奮”的表象掩飾自己“懶于思考”的事實。
李小姐認為,沒有思考的“勤奮”稱不上真正意義的勤奮,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有限的。要知道企業評價員工的標準不是勤奮與否,而是你的勤奮能否幫助工作更高效地完成。就算是派傳單,你也可以統計不同地段的人流量,接受傳單的人群分類、性別和年齡比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她建議,那些“勤奮”卻不被重用的職場人,如果真的想要進步,就別再用勤奮掩飾自己的懶惰。低頭做事的同時,也請記得要抬頭看路。